君品谈|郑小瑛: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

餐饮 糖酒头条 2023-12-29 11:05:20 阅读 0

六十年前,她登上苏联舞台,

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东方女性才华。

勇者无畏,她三次战胜癌症,

用坚韧书写不屈人生篇章。

岁月不败青春,古稀之年,她从头开始,

用一生诠释对音乐的热爱与坚守


时代有我,君品相传。由凤凰网出品,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《君品谈》第四季,本期对话著名指挥家、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郑小瑛,讲述她的音乐人生。

郑小瑛成功指挥《托斯卡》公演

“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人”

1952年底,郑小瑛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读书。三年后,因表现优异,她被苏联合唱指挥家列·尼·杜马舍夫选中,成为当时加入指挥培训班的唯一女性。

培训结束后,1956年,郑小瑛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,一边继续完成作曲系学业,一边参加创建指挥系的工作。1960年初,她作为进修教师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。

在苏联留学时,郑小瑛成为了莫斯科国立音乐剧院指挥家巴因的学生。受益于巴因的教导,她的指挥能力大大提高。1962年,中苏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巴因帮郑小瑛争取了公演机会,并对郑小瑛说,“你应该有这样一场演出向你的祖国汇报”。

郑小瑛(右)与吴小莉(左)抵达访谈现场

1962年10月3日,郑小瑛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剧院指挥意大利歌剧《托斯卡》。次日,新华社报道了这场演出,33岁的郑小瑛成为“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人”。

谈及这段经历,郑小瑛说,那个时候的她,只是一名研究生,对身份、对名利都没有很强的概念,“他们给了我这个机会,我也知道不容易,所以我一定要做好,仅此而已”。

郑小瑛三次患癌 坦然面对

“有比病痛更重要的事情”

1963年,郑小瑛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指挥系结业。从苏联回国后,她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。回国后近三十年,她将歌剧普罗大众,开场前向所有观众讲解“如何听懂歌剧”,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。

1997年,郑小瑛去医院检查,被诊断出直肠癌。面对诊断结果,郑小瑛坦然接受,并开始接受治疗。住院期间,她仍然不忘音乐。为了尽快回到指挥台,她以惊人的毅力每天坚持锻炼,半年后,郑小瑛就已基本痊愈。

郑小瑛(左)与吴小莉(右)谈论疾病

1998年,近70岁的郑小瑛收到厦门市政府邀请,便前往厦门开启她的下一段“音乐征程”——创办民办乐团。之后二十年间,郑小瑛又经历了两次癌症复发,但她每次刚刚完成化疗就重返排练场。

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三次患癌并没有打倒郑小瑛,她豁达地说,“它不会因为你难过就减轻,那干嘛去难过……人都是要走的”。

郑小瑛前往厦门创建爱乐乐团

“一锄子一锄子薅,慢慢做”

来到厦门后,一切需要从零开始。招募乐手,寻找资金支持,搭建排练场地……组建乐团初期的每一项工作都很艰难。招募乐手时,郑小瑛坦诚表明:“来我们的乐团,我没有办法保证丰厚的薪水,但是你会比较辛苦,每天要排练5个小时,但我可以保证你的艺术上一定有所收获”。

乐团创建初期,乐手们都住在鼓浪屿经贸干校,条件非常艰苦。排练就在一间大教室里,四墙全是玻璃,上下全是水泥,回声很大。郑小瑛每天都带着大家排练,“我亲自来考核,我天天在排练,我了解每一个人的业务状况”。看到像家长一样和蔼可亲的乐团总监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,这些年轻乐手们更加坚定了扎根厦门的决心。

郑小瑛(左)向吴小莉(右)讲述乐团创建经历

郑小瑛的字典里没有“放弃、松懈、算了吧”等词汇。刚到厦门时,古典音乐的市场很小,几乎没有观众看音乐会。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音乐,郑小瑛就带领乐团向公众开放排练,每周末举行音乐会,让没有机会进入音乐厅的广大听众近距离了解交响乐。

“一锄子一锄子薅,慢慢做,从大众做起”。从1998年起,十五年间,从寥寥无几的听众到形成音乐广场的“山海交响”,爱乐乐团受到了越来越多支持,厦门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音乐岛。

2000年11月,爱乐乐团首次奏响第一部以客家史诗为内容的交响曲《土楼回响》。2007 年,郑小瑛率乐团陆续前往法国、俄罗斯、美国等12个国家演出近80场,《土楼回响》这一中国原创交响乐作品成功走向世界。

习酒用匠人精神,酿造君子品质

贵州习酒《君品谈》栏目以传播“君品文化”为宗旨,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,传递社会责任感。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声明:
  1. 该内容为网络收集,不代表荣登网观点或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  2. 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如发现文章、图片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  3.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:75527719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