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品谈|郑小瑛:急社会之所需,尽自己之所能
学识渊博,心怀家国,
她寻根问祖,走进客家文化,
用土楼回响回报祖辈恩情;
学贯中西,脚踏实地,
她奔走希冀,服务社会需要,
尽自己所能诠释音乐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。
时代有我,君品相传。由凤凰网出品,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《君品谈》第四季,本期对话著名指挥家、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郑小瑛,讲述她的音乐人生。
郑小瑛向观众讲解歌剧知识
“阳春白雪,和者日众”
阳春白雪,和者日众,是郑小瑛的毕生追求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各类文化活动刚恢复,郑小瑛重返舞台,指挥中央歌剧院复排歌剧《茶花女》。然而,那时的人们还不懂如何欣赏歌剧,序曲响起时,观众席一片喧闹。演出结束,郑小瑛坐在观众席上思考良久:“不是我们的观众素质低,而是音乐教育缺失得太久了”。
为了让观众能听懂歌剧,下一场演出前,郑小瑛对大家说“现在马上要开始的是序曲,序曲里面也表现了音乐主题,是要听的”,现场立刻安静下来。
郑小瑛(左)与吴小莉(右)讲述导赏起源
谈及此事,郑小瑛说,“演奏家要放下架子,碰到这种情况,要谅解一下大众”。自此,这一习惯延续下来,每场演出前,郑小瑛都会在休息室为大家讲解即将演出的歌剧音乐知识,这被称为“郑小瑛模式”。
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自1979年,每场演出前,郑小瑛都提前挤公交车,带着砖头录音机、演出服,夹着总谱,赶到演出现场为大家讲解。几十年来,无数观众学会如何更好地欣赏歌剧。
郑小瑛携《土楼回响》走向世界
“那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”
2000年,郑小瑛去永定寻根问祖。蕴含浓厚中原文化积淀的客家土楼群,大锣大鼓伴奏下的舞狮耍龙,苍劲高亢的客家山歌……看到这些,郑小瑛萌生了要用交响乐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念头,“不管是建筑结构,还是木雕石刻……你会感觉到那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传承”。
之后经人介绍,她结识了作曲家刘湲。刘湲曾经在闽西客家地区度过童年时光,并且热爱客家山水,两人一拍即合。2000年11月,著名作曲家刘湲创作的交响乐《土楼回响》被首次奏响,被认为是迄今为止“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客家人创作的交响乐”,是客家文化与当代音乐结合的经典。
郑小瑛(左)与吴小莉(右)谈及《土楼回响》
2007年,“土楼西行”正式启动。郑小瑛携厦门爱乐乐团,到被誉为“音乐圣殿”的柏林爱乐厅演出,为柏林观众献上了极具东方特色的视听盛宴,受到热烈欢迎。
“客家自古出中原,斗转星移往南迁,心齐同把土楼建,劳动号子穿云天”,郑小瑛将每个乐章前的山歌诗用中文念出来,在中德翻译的介绍下,柏林观众了解到客家人奋勇拼搏的故事,感受到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近20年,《土楼回响》在12个国家演出近80场,古老的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回响从此随着土楼环球行响遍世界。
无独有偶,2023年12月26日,习酒公司组织全国经销商前往永定土楼观光,深入了解客家文化,习酒认为:永定土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坚守的东方建筑美学、生态美学、生活美学和工匠主义,与习酒君品文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高度融合,同样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。
郑小瑛坚持推广音乐
“急社会之所需,尽自己之所能”
“唯乐不可以为伪”,郑小瑛一直坚持“让歌剧贴进大众,让大众走进歌剧”的宗旨和“洋戏中唱”的理念。她认为,用原文演唱会将老百姓越推越远,“(演员)只知道歌词大致意思,不能准备知道对方在唱什么,观众也不懂,这就像皇帝的新衣……他们心里头没有大众”。
为了让中国观众能听到中文版的歌剧,如今94岁的郑小瑛还在熬夜做经典歌剧的中文译配工作,“社会需要你,那是一种幸福”。
郑小瑛(左)向吴小莉(右)讲述研习营创建初衷
急社会之所需,尽自己之所能。近年来,她开始做指挥研习营,面向大众,带着大家从打拍子开始学习。谈及此事,郑小瑛说,要为大众做些事情,让更多人接触音乐。
曾经郑小瑛认为指挥必须要有全面修养,但是近年来,她听说一些中小学音乐老师水平不够,无法组织孩子们唱歌,才意识到要转变观念,“指挥者的修养只要比所指挥的对象高,就可以当指挥”。
2023年11月,应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邀请,郑小瑛亲自讲课,传授郑式指挥法基础。尽自己所能满足社会需要,郑小瑛从未曾放下一个音乐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。
习酒用匠人精神,酿造君子品质
贵州习酒《君品谈》栏目以传播“君品文化”为宗旨,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,传递社会责任感。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声明:
- 该内容为网络收集,不代表荣登网观点或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- 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如发现文章、图片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-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:755277197@qq.com
推荐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