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城中之城》城中故事 人性试金
高楼之上,人心之下,深圳卫视每晚19:35,《城中之城》正在热播,全剧直面行业的姿态,不悬浮,不玄幻,对当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圈生态作了生动拆解。
《城中之城》为主人公设计的命运复调主题,涉及三座城池。第一座关乎面子,作为中年精英和学霸人设,信奉“凭本事吃饭”的赵辉,具有银行管理者的优秀特质——沉稳内敛、勤奋务实,在众望所归中被空降领导替代,这是关系和制度的博弈。所谓“廉洁不可辱”,价值观的崩塌是内心动摇的第一步。第二座关乎性格,危机四伏的职场打压,赵辉性格中阴郁的一面被释放,以恶制恶,用不光彩的手段报复同事,上位,这是人情和权力的交换,亦是其走向叛逆的开始。第三座关乎情感,面对外部惊心动魄的围猎,侠骨柔肠恰恰是最薄弱的防线,重情重义成为牵绊的沉重包袱,父亲对女儿的爱,在资本和人性的缠斗中,不仅是负债,还沦为人质。围绕在赵辉身边的大哥、同学和情人,无不为金钱而来。《城中之城》为赵辉设计的结局是跳楼,呼应了顾行的坠桥。资本永不眠的逐利本质,展示了金钱的黑暗力量;人心无止境的贪欲,揭示了道德的堕落真相。
《城中之城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:白衬衫,这是理解赵辉这个全剧核心人物的关键。开篇最动人的桥段是,“金融四子”齐聚戴行长的葬礼,师母欧阳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,告诫弟子们爱惜自己的羽毛。这一段“白衬衫”的隐喻,深刻又写实。衬衫的底色,是金融剧集中的经典拷问,亦是所有银行人的道德命题。
全剧的突破并非在题材,而在人物。于和伟在《城中之城》中演绎的赵辉,暗合了当下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的一个趋势:双雄并峙的剧作结构中,“男二号”的光芒往往压过“男一号”,反面人物的灰度,因复杂而真实,依丰满而鲜活,成为可以反复咀嚼的角色。
赵辉的“灰”,包含了多重隐喻:既指金融行业的灰色地带,也是中年大叔的灰色情感,更是人情社会中的灰色空间。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超过了行业剧的范畴,不仅指涉了金融行业中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,还探讨了中年精英在职场上面临的权力和信仰、财富和操守、情感和责任之间复杂关系的问题。
“没有永恒的白衬衫,只有不断地洗白”。于和伟坦言,这部戏最吸引他的是人物的灰度。这个灰度其实就是创作尺度,作为反腐剧《城中之城》尖锐性是不言而喻的,银行界员工普遍存在的裙带关系,业内默认的专业性违规操作,以及银行和信托等民间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等等,皆是黑中带白,白中有黑。在这种环境里,不是简单地鞭挞正邪,惩恶扬善,而是对深陷城中的人性成色诸多光谱,寄予平视并不断解析,还原一个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人。
赵辉这个角色,最大的挑战是“混沌”。作为高居43层的银行行长,白天,坐拥金融城的天际线,一腔热血壮志;夜晚,孤守阳台里的白月光,满腹忧愁心事。黑白之间,交替上演的是情(同学)、义(师兄)、道(同事)的复杂纠葛。
他身边的人物,有专权、有贪财、有徇私、有迷色,好比镜鉴,皆是魔障。面对徒弟,资本利益和监管原则如何平衡?面对同学,同窗情谊和职场规则如何调和? 面对大哥,兄弟道义和法律底线如何规避?面对情人,个人情感和道德原则如何自洽? 最后的结局是,兄弟反目,同学成仇,徒弟背叛,每一次的相爱相杀,都是灵魂拷问,“肉身之痛”的背后是人物心理层面的冲突、博弈和撕裂,这是《城中之城》最精彩的地方。
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已摆脱了“好人/坏人”的二元对立,把角色置身于高度的戏剧性结构中,让其依据自身的性格特征,在矛盾困境中自我求解,所谓角色厚度,即是从人物关系到内心,要在动态中塑造。难以定义,因系生活的本真。
声明:
- 该内容为网络收集,不代表荣登网观点或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- 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如发现文章、图片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-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:755277197@qq.com
推荐文章: